今年国庆节在老家休息了一礼拜,闲着也是闲着,于是乎开始了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和对当下困境的思考。
18年安徽某双非一本毕业,虽是天坑工科专业,但好歹过了校招,和同学三人一起进了湖南的一家国企,吃喝玩乐,倒班工作,倒也充实,槟榔也恰了不少,后来戒了。大部分人当时都选择了考研读硕读博,但自己年轻气盛,不想随大流,现在回想从赚钱角度上还是有一些后悔的。
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和长期异地的原因,工作了4个月后来到了武汉,开启了我的转行生涯。通过自学、培训等各种形式掌握了摄影、后期、三维、动画等技术,终于在19年末,进入了目前在武汉发展得还不错的一家智能硬件公司工作,担任三维设计师,主要就是制作产品宣传动画,薪资当时在万元以下。
21年3月,辞去了上家公司的工作,跳槽到了一家云计算公司,担任动效设计师。开始了解IaaS、PaaS、SaaS等晦涩难懂的行业知识,也正式接触了产品相关的内容和互联网公司的工作模式。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产品设计师和市场部的工具人,给他们做做动效、动画、视频等,薪资也来到了万元以上。
22年10月,领了大礼包。毕业歇了俩月后,进入某鲜生担任创意设计师,薪资也达到了生涯最高点。本以为我的设计事业顺风顺水,一路螺旋上升,结果三个月后又迎来了毕业。连续的两次裁员经历让我对公司职场有了一些忌惮,开始想着要不要一直这样工作下去。
2023年4月,正式开启了我自由职业的道路。在随后的半年时间中,自己选择了一个设计方向想要专精,再阅读了一些个人品牌向的书籍,幻想着有朝一日成为站酷、Behance、Artstation上的大牛设计师,到时候商单不断,赚钱不愁。但现实往往是打脸的,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压根就不是那种有强烈视觉风格和调性的设计师。分析了一下原因:一直在甲方公司工作,更多的时候是承接周期迭代型、事务运行型的工作,比较少有乙方公司所追求的创意和美术为主导的工作经验。
同年10月份,开始调整我的工作战略,划分成为了四个部分:全职工作,无论线上的远程或者兼职,还是线下的写字楼坐班,有一份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来源非常重要;其次是承接各类甲方爸爸的商业项目需求,无论是以个人还是团队的形式来做外包业务;再者签约了国内的一些创作平台和图库,定期供稿,收益不多,每月赚取一两千的零花钱。以上这三部分都是收入来源,它们的重要程度和赚钱能力是依次降低的。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学习实践,计划从设计技能、语言能力、行业认知、通用能力这四方面去着手,Learning by doing。
到了今年的10月份,一年过去了,也就是当下这个时间节点,自己陷入了一种焦虑中:在我看来,这套工作架构看起来很完善,但是执行起来确实有一些难度,只能去实现某些部分。于是乎又给自己在心中添加了一个版块:第二曲线。关于这个,直接思维无非是从市场需求、能力擅长和兴趣爱好这三个角度出发,三者的优先级也是依次降低的。前两个比较难,自己做不好对市场的洞察和对自身的觉察。但说到热爱,却很容易列举:玩摄影、看看书、骑单车等。准备先考一个自行车国家二级裁判员,再慢慢晋升一级、国家级、国际级,最后进入UCI(国际自行车联盟),哈哈。明年三月份有个培训,不知道自己作为爱好者有没有资格参与。
以上这些,便是我的设计职业生涯。接下来就是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
1.作为一名设计师,技能点在了在三维设计、动效设计等上。逛了一圈后,发现自己只能去做互联网行业这个大类下的工作,影视行业、动画行业、游戏行业等虽然说有一定关联度,但技术和流程有很大不同,很多时候想多一些机会,就会产生有跨越的冲动。
2.相对线上工作来说,线下工作要容易找些。对我而言,不排斥线下的工作,但中大型公司的设计师才会有细分的岗位需求,我对职场的忌惮也一直存在;而线上远程的公司虽然理念比较前沿,但是体量普遍偏小,设计师通常是全栈型人才,以UI UX为主,附加3D、动效、视频等能力,所以难有对口的岗位。另外就是语言能力上的要求(英文的听说读写)和行业认知上的门槛(AI、WEB3等)。
差不多就这些了,希望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心得。往事堪堪亦澜澜,前路漫漫亦灿灿。
是不是可以考虑做一些动效小视频什么的。
老被裁员确实很消磨心气,我这几年也是,整得想转行了
你人在武汉吗?我之后要去武汉生活一段时间,可以出来约约咖啡,看看能不能一起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