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joohnsmith.com
(一)
从上海搬来伦敦已经 200 多天了,现在回想 2022 年年初的情景,仿佛是上辈子的事。这些事现在仿佛已经完全消失在空气之中了,但却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做一个决定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天,但是因此产生的波澜却要在今后的人生中长久回荡。所以我还是想讲完它。
整个故事要回溯到 2021 年下半年,在北京学习工作了十年后,我和女友举家搬到了上海。为了带上我们的猫猫还有 65 寸电视以及几十公斤的电钢,在发了几十个德邦之外,我们还租了辆车把猫猫和前述的贵重物品一起拉去了上海。当时国内的形势还是非常稳定的,在上海我们有很多的朋友,然后我当时拿了好几个大厂的 offer ,所以算是有着较为稳定也比较可观的收入。我们俩也分别用留学生和人才引进实现了落户上海,基本上算是朝着所谓“新中产”的人生路径走了过去。坦率地讲,那段时光是很开心的,我们现在仍然觉得上海是一个很棒的城市,满足了我们对于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所有想象。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和朋友聚会、野餐、玩乐,在那个时间点上,我们会选择在上海定居已经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然后日历就翻到了 2022 年春天,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细思恐极的是,当时我们已经在上海看房看了很久了,就在 lockdown 的前一周,我们还相中了其中一套准备和房东见面商谈(算是比较后面的步骤了),房东当时在外地,所以约的下周见面,结果自然也是戛然而止了。
从 3 月到 6 月,有很多个夜晚我们都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为自己为小猫为身边的人们的处境以及可能的未来而感到担忧。这样的生活会持续下去吗?会再来一次吗?那种焦虑感真的只有亲身体会了才能感受到,其实对于上海之外的人们来说,这种痛苦即使你能共情,你能感同身受,但是身处当时当地的人是被这种焦虑无时无刻地萦绕在头顶,并且不知道它们何时才会散去。这些事情已经发生一年多了,我依然无法想象我经历的那些事情,而且是在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城市。我居然会缺米吃,我居然一滴一滴地使用食用油,我居然需要以物易物用盒装奶去换几个鸡蛋,以及从团购的烂菜里捡出一些可食用的部分,真的真的无法想象。
那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一切要到什么时候结束。生活变得非常得悬浮,每天一定要做并且只能做的就是吃饭在家办公下楼做 xx 然后睡觉,今天明天后天都没有一点点儿区别。不能出门没有外卖没有快递,没有一切的外在的接触,生活彻底失去了所有的期待感。
我们想给自己的困顿找一个出口,至少是暂时逃离这种焦虑,就在这些个因为焦虑而冲到卫生间呕吐的夜晚中我们就做出了决定,要不一结束我们就出国吧。像是生活开始有了盼头,虽然其它的一切还在继续,但是我们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刚好在 5 月,一个朋友给我们转发了英国的 HPI 签证要开启的新闻,这个签证刚好符合我们的条件,签证条件中还需要一个基础的英语成绩,所以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我们开始学习英语背单词刷雅思题,把备考当作生活的重心。然后就是出乎预料地突然上海解禁了。
当我们重新回到了上海这个城市之中时,会有一种虚幻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似乎习惯了被禁足的生活,阳光变得非常刺眼,宽阔的马路让人感到畏惧。我们决定骑上共享单车走得更远一点,一直往上海的市中心骑去,一直骑到了衡山路武康路附近,因为没有什么机动车,整条马路几乎被我们独享,阳光穿透每一片树叶照射在路面上,初夏的暖风吹在脸上,在此时此刻才能感觉到我们是身处在这样的城市之中的。城市中还是有很多异像在讲述刚刚发生的故事,便利店门口堆满了整箱整箱的纯净水,路上的公交空无一人地在行驶着,大部分的店铺都还处于关闭状态并且直到最后也再也没有重新开业。徐家汇天主教堂前面的花园广场上有很多人,小朋友们在疯狂地玩耍着,大人们在适应外面的世界。教堂门前的花园里突然“出现”了很多参天大树。我说这应该是新栽的吧,结果翻了一下相册才发现,这些树一直都在这里,只是这三个月以来,一下子就从初春跳到了夏天,它们也一下子从稀疏的空枝桠变得像雨林一样繁茂。走在树荫下面的时候,我一直在四处张望,视线所及的地方有恢弘的教堂,中式屋顶的楼宇,高耸入云的写字楼,闪闪发光的高级住宅和充满人气的老式弄堂。人们从四面八方走了过来,与我擦肩而过,一切似乎都恢复了。
我们的脚步当然没有就此停下,尤其是在 6 月初我们还没有英语成绩而上海的雅思考试又不断被取消的情况下,我们如同下注一般,报考了 6 月份上海所有能报的雅思 A 类、G 类、PSI 、PTE ,最后在申请截止日前 2 天拿到了所有必须的材料递交了申请。并且,三天不到的时间,我们就收到了下签的通知。另外,我们还想带上我们的猫猫一起去英国,但是因为中英之间还没有合适的动物检疫相关的双边协议,所以带宠物是没有办法进客舱直飞英国。对于小猫来说这是比较艰难的旅程,尤其是我们有一只猫猫胆子很小,又是呼吸系统不太优秀的短鼻猫,所以我们对托运这件事非常担忧。后来我们了解到有些飞往其它国家的航线是可以携带宠物进入客舱的,比如飞往加拿大的加航,飞往美国的美联航以及飞往欧洲的法航、荷航、汉莎等等,既然我们是要去英国,那自然就想着借道欧洲可能是比较方便的。我们最终的路线就是坐法航从上海直飞巴黎,起飞之前猫包需要放在前排座椅的下面,起飞之后就可以把猫包拿出来,甚至可以让猫猫在卫生间出来透透气(经过空乘允许),到巴黎以后包车经过海底隧道陆运去英国,这样猫猫全程都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看上去一切就绪对不对,但是实际上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困境。
英国签证贴纸上的入境时间最晚是 10 月 4 日,入境英国所需要的的肺结核检查的有效期到 12 月初,这时已经是 7 月底了,而猫咪血清检查结果出来三个月后才可以入境法国,我们一解封就带猫咪去补了一针狂犬过了一个月以后去做了血清检测(疫苗和检测都要在指定机构),但是最早也要到 10 月中旬才能出发。于是我们需要立刻申请修改我们的英国签证入境时间,同时开始申请申根法签,购买直飞法国的机票,购买宠物进入客舱的机票(每趟航班只有几个名额,因为疫情当时的航班数量非常少),同时还要考虑从法国机场到英国我们的住处这一段包车要如何预定。这一切都必须要在两个月内的时间内完成,并且最终确定下来的行程必须落在大约 2 周的一个时间窗口内,不能早不能晚也不能改。这一切仿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最终我们肯定也是搞定了这一切,英国签证入境时间顺利改到 10 月下旬,拿到签证后机票和宠物舱的事情也都顺利解决,我们也在网上找到一家专门跑巴黎到伦敦这条线路的 pet texi 公司(对于动物检验检疫也比较了解),所以准备工作这样就都完成了。
当初从北京搬来上海的时候,我们寄了十几箱德邦,还租车把一些易碎贵重物品带了过来。而出国的搬家显然要麻烦得多,像是钢琴电视音响这些大件都几乎不可能带走。尤其是我们还有大量的沉重的实体书,我们各自可能寄回家了 5 大箱书。我们的心情是很矛盾的,这些书既不会再出现在我们自己的书橱里,可能短时间也不会再看,让它们在老家的柜子里慢慢变旧真的是有意义的吗?所以很多书我们都低价卖给了多抓鱼(大家都知道多抓鱼收购价格有多低)。 我自己则是要和我的大量黑盒子告别,我之前可能有十几台相机(其中很多是胶片机)还有一整套的 hifi 音响系统,其中的绝大多数我都在二手市场中变卖掉了,它们或许依然可以在别人手中发光发热,顺便我也可以收回一些消费主义给我带来的损失,(我在闲鱼“赚”了 20w 了)
和朋友告别之后,我们把在上海租住的小小的老房子最后一次打扫干净。父母也来到上海送我们去机场,在浦东出境之后扫完最后一个场所码,我们就踏上了这段比想象中更有趣也更艰难的冒险。
[为了使得篇幅不要过长而完全无法阅读(已经很多字了),我把整个经历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国内的故事,第二部分是整个旅程以及初到英国的感受,第三部分则是在英国找工作的经历,不需要关注什么,我会都直接发在 V2EX 上。私心希望大家不要在评论区高强度键政,不然帖子可能要飞去 flamewar 了]
(二)
在夜晚的掩护下,我们的航班顺利从浦东机场起飞。整个飞行过程中没有什么好说的,猫咪们反应不一,平时胆大的那只一直在大叫(后来才知道原来他是要尿尿),平时胆小的那只安静如鸡。中途我们轮班带小猫去厕所里出来透透气,也让他们上个厕所。那只大叫的家伙在我铺好简易猫砂盆,刚把他放出来的时候,立刻冲进猫砂盆,哗啦一下大尿了出来,甚至直接尿在我手上了……也真是可怜他了,不过一件好事是他之前因为尿结晶有点闭尿,这下全部冲干净了,从此尿尿快乐又顺畅。
一下机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摘下了口罩,从此居然再也没有戴过(除了在家大扫除的时候),在机场蓬头垢面地合了个影,为了让行李能装得下,我们都把大衣穿在了身上。出了安检立刻就见到了接机的大哥,他是个斯里兰卡裔法国人,一路上都在跟我们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聊,聊到了中国在科伦坡的一些建设,又聊到了他大女儿 30 岁了不愿意结婚。与此同时我们的心也和车子一起在法国的高速上奔驰着,“我们居然出来了”,虽然这么想有点夸张,但是当时的确实很激动。在加莱海港有一个上面印满了宠物爪印的黄色房子,这里就是宠物海关。在离开上海的时候我们给猫猫植入了芯片,所以他们现场只用扫描一下就可以查到每只猫猫的疫苗和血液检测的结果,最后两人两猫都很顺利地通关了。最终,经过总时长将近 30 小时的旅行,我们到了终点,这里将是我们在英国最初的住处,所有的一切都会从这里开始。
穿越英吉利海峡
戴高乐机场合影
我会分几个章节来介绍我们在英国的开支情况,可能比较琐碎,大家可以自行跳过中间我的一些絮絮叨叨。
住房:
预计到租房肯定是比较麻烦的,我们提前预定了两周的 Airbnb ,想着这个余量应该够了,但是实际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困难。首先是 2022 年英国解除了所有针对 Covid 的限制政策,留学生们以及工作党都纷纷回到这里,租房市场供不应求。再次就是我们既没有信用记录,也没有工作,还带着两只猫,简直就是 debuff 叠满。于是我们的选择只剩下:可以养宠物的不带家具的公寓还要一次付 6 个月房租。疲于在 Airbnb 之间搬来搬去,可以接受宠物的房子少之又少,每个能接受 offer 的房子各有问题,在重重压力之下,算是我做决定选了现在我们住的地方。目前住了大半年了,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贵了太贵了。这是一个走路到地铁站 3 分钟,距离城市最中心四站地铁,16 年建成的现代化公寓,套内大约有 47 平,一室一厅。大家可以猜猜价格….
*看房时路过了酋长球场,我是个枪迷 [兴奋] *
揭晓答案:2000 镑!( 18000 元人民币每月,现时的汇率是 9.3 ,但是为了方便我口算,后面都会用 9 来做换算),是不是还挺夸张的,虽然有稍微租贵了的嫌疑,但是实际上也差不多就在这个价位附近了。这里还要介绍下伦敦租房的一些和国内不同的地方,首先,刷租房 APP 然后给中介一个一个打电话去描述你的需求,询问房源,要求看房。这里我稍微吐槽下伦敦的租房中介:
1 、周末是绝对不上班的,我本来以为房屋中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可能平时调休周末干活,结果周末不管是发邮件还是打电话都没人理,办公室直接关门。不只是针对房源咨询是这样,连交了定金的房子有紧急事项要沟通都不会有人管呢。然后周一早上会有十个 call back 电话打过来。这样的话上班族要怎么看房呢? [挠头
2 、每天针对一个 case 只回一封邮件,不管我是上午中午下午去紧接着他们的邮件回复咨询一些问题,当天都不会有回复的,得等到第二天
3 、从交定金下架房源到入住之前的签合同、交钱、审查等流程要至少预留两周,本来我们还觉得这能要两周?在上海租房当天都能搞定全部手续。后来发现真的要两周,生生地拖了两周
4 、交房日当天说下午一点才能给钥匙,甭管什么原因,早一点都不可能。我都没问,他就在邮件强调几遍,不可能早不可能早。
没有说人家不好的意思,只是又感受到了不同。
刚来伦敦的时候就去了哥伦比亚花市,好久没有在不戴口罩的情况下与如此多人熙熙攘攘挤在一起,感觉很奇妙
伦敦的住房成本可不只有房租,还有 —
Bill:电费冬天的话大约 200 镑( 1800 )每月,夏天的话大约 100 镑( 900 )每月,因为我这个房子是纯电的,所以做饭,取暖、烧洗澡水都是用电。整个欧洲的能源价格去年确实是涨了很多,感觉翻了 2-3 倍,2022 年下半年的话政府每个月补助 66 镑的电费,然后每年会给你的账单封个顶大约 2000 多镑。
水费:上水下水都一样收钱,每个月大约 30 镑( 270 )。
council tax:算是社区税,必交,不交会发法院传单,每个月 150-250 镑不等( 1350-2250 ),与所租的房子的房价有关。
Council tax 缴费信
所以整个住房成本算下来一个月大概就有21000 元左右,相比我们在上海的租房开支直接翻了一倍,这也算是给后来的煎熬留下了伏笔。不过伦敦的房价相比北上深来说是不算贵的,首付也很低,之前还有 help to buy 这种政府免息借钱给你当首付的购房机制。因为房租很高,所以租售比很好,算是一种很不错的投资,只是现在加息加得利率很高加上我们也没有首付不然谁不买房呢(我老是有这种上车心态真不可取)
地铁里的有趣广告
食物:
刚到的半年我们除了偶尔出去在市里逛(专门挑免费的玩),几乎不进行任何食物以外的消费,恩格尔系数直接拉满。有一个月还达成了当月两个人全部开支加总 9000 元人民币的史低,这是我们在上海都没能做到的事情。
不想做饭就吃披萨,最便宜的只要 2 镑,害,吃完可饱了
英国的物价相对疫情前有着不小的涨幅,我个人感觉逛超市的话比盒马还要贵一点,但是这种估计也不太准,我直接把价格列出来大家可以自行参考。我们平时一般都在 Sainsbury’s 线上超市下单送货上门,saver 时段送货费只要 1 镑,部分商品价格如下图所示,我把肉蛋奶的价格挑出来单列下,750g 的猪肋排 5.63 镑( 50 块),15 个溜达鸡下的蛋 2.6 镑( 23 块),2.27 升半脱脂的鲜奶 1.55 镑( 14 元),我们买的都是基础款,我觉得质量挺好的。这边超市还有很多高级食材(就是贵),比如各种 organic 或者 vegan 。然后超市本身还有各种档次,比如玛莎和 waitrose 就比较贵,Sainsbury’s 算是一个中档超市吧。大家可以自行和身边的物价做比较。
至于出去吃,那就贵得无法无天了,点个海南鸡饭套餐都要 15 镑( 130 元),两个人出去吃加上服务费 40 镑( 360 元)以内都是很难得的事情。,注意我们吃的就是普通餐馆,不是什么高级餐厅。外卖比较大的平台有 deliveroo 和 uber eat ,点过几次吧,大多都不好吃,也很贵,送餐费 2-3 镑( 18-27 元)是常态。
出去吃和外卖
自己做饭,口味有点重哈哈哈
谁要吃羽衣甘蓝啊?!?!
通信与交通:
这一块其实蛮简单的,我用的 voxi 的 5G 套餐,12 镑( 108 元)每月,无限通话+短信,社交网站+看视频流量全免,此外还有 20G 流量。在伦敦的话信号马马虎虎,有一些室内场所信号极差,地铁里面是一格信号都没有,认真的,直接就是无服务状态,我现在通勤路上都在听离线播客。
宽带办的是 hyperoptic ,25 镑( 225 一个月),1G 光纤上下行对等,没什么好抱怨的,很爽。
WiFi 下的速度
在伦敦是不可能打车的,那种黑色的甲壳虫一样的 taxi 我是从来没坐过,也不敢坐。搬家的话打过两次 uber ,上海 30-40 元的路程这边要 15 镑( 135 元)左右吧。我平时都是坐地铁,每天通勤的话 10 多分钟 4 站地,6.8 镑( 61 元)来回,也就是说相当于从徐家汇坐地铁到静安寺往返要人民币 60 块,简直没天理。当然因为我上下班都是高峰期,如果非高峰期地铁价格能稍微便宜点。
城际之间一般都是坐火车,英国的铁道交通还是非常发达的,火车地铁轻轨纵横交错互相融合。他们基本都是普通火车,时速 100-200 公里每小时不等,不像国内现在基本都是高速铁路。一个小时的火车大概要 15 镑( 135 元)左右,不过这个价格非常不确定,跟时间还有客流都有关系是浮动的。然后还有各种优惠和不同的票种,比如有两人一起乘坐打 7 折这种神奇的优惠卡。我觉得很好的一点是,如果你错过了一班车,你就直接坐同一家公司的下一趟火车就可以了,车厢基本都不是满的。这边不管是地铁还是火车,都没有安检,火车站连闸机都城门大开,甚至直接没有闸机。所以如果你不买票坐车也没人管你,当然火车上是“偶尔”有人查票的,查到了就是一个重罚,我们一次都没有遇到查票的,当然也没有逃过票就是了。
娱乐与其它:
电影的话普通屏幕 7-8 镑( 60-80 ),最好的 IMAX ( BFI IMAX )要 25 镑( 220 )左右,马上要去看 70mm 原始 IMAX 胶片版奥本海默了。
公立的博物馆美术馆,比如大英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V&A 、Tate 这些都是免费的,只有特展需要收费。当然也有很多要收费的展览,价格在 10-20 镑( 90-180 元)不等,有学生票、29 岁以下年轻人票、找工作没收入者票等等。演出有很多,从西区剧院到国家戏剧院到 Barbican 等等等等,我一般都是买 rush tickets 或者 lottery 抽票,10-25 镑就能抢到绝佳的座位。(关于博物馆看剧这些我之后再详细展开说把)
没有人的莫奈睡莲
购物的话除了线下实体,线上的话就是 Amazon 以及各家的官网,像是优衣库、MUJI 、迪卡侬、始祖鸟都可以在各自的官网买,不管是正价还是打折都比国内要贵一些。这边还没有完全进入移动时代,可能也不打算进入了,我就不说买日化和药品的 boots 的 APP 做得有多烂了,搜索栏都能卡住半天不动。
生活的成本差不多就是以上这些,简单加总的话大约就是住房 21000 元+日常开销 12000=33000 元人民币左右每月,但是因为我们是两个人,所以分摊到每个人的平均开支在伦敦算是比较低的。如果是一个人在伦敦生活的话,合租一间有独卫共享厨房的卧室加上日常生活应该可以控制在 2000 镑( 18000 元)以内搞定。根据 2021 年的数据,英国有全职工作的人年收入中位数是 3.1 万镑( 28 万元)左右,在伦敦的话是 4.2 万镑( 37 万元)左右,英国工作(麦当劳/奶茶店打工这种)法律保障的最低时薪是 11 英镑( 100 元)每小时,这个收入可以结合上面的开支来一起参考。
结语:
不知不觉又写了很多,本来想在这一篇里聊一聊整体的感受,看来要放到后面了,设想的三部曲可能要增加篇幅了。下一篇会聊聊英国的美好经历,从展览演出到英超温网到公园和城市,想想我就非常兴奋。
最后再澄清以及回答一些第一篇评论里大家提到的问题:
1 、大家真的很纠结于钱的问题,我们真的没有很有钱,我们老家都是 2.5 线城市,家里没有多套房,没有大官 or 富商。当然我们确实不需要补贴家里,出国的时候双方家里还赞助了一笔钱,小五位数,作为对这一人生决定的重大决定的帮衬。实际上没有这笔“补助”,我们自己的存款也是够在英国无收入用 2 年的,我都工作 5 年了哎,光公积金都攒不少了。
2 、闲鱼“赚”了 20 万指的是使用闲鱼这几年来总共卖出了 21 万,不是说我离开上海后卖二手卖了 20 万,我算了下离开上海时出二手大约回收了 4-5 万人民币,因为我卖的大多都是电子产品,所以进出的价格都很高,这里放个图。
3 、家里都支持吗?不是,我爸强烈反对,我和他大吵数场,翻脸的那种,我必须不断清晰明确大声地告诉他:“这是我的人生!这是我的决定!你可以发表意见,但是我不会听你的!”(事实上我也是这样想的)。现在他算是无奈接受了此事,我妈倒是只希望我过得好就行。
4 、有不少的朋友称赞了我的行动力,谢谢大家。我其实是超级拖延症患者,但是我有一鼓作气的冲劲。而且我还蛮喜欢做调研的,以前买东西都会看 N 个视频/文字评测,所以这次出国我充分了解了各种 paperwork 的问题,办签证把签证官 handbook 都读了应该没谁了。所以不管是签证还是流程我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实际操作起来也比较顺利。
5 、来到英国的感受都是好的吗,当然不是,中途有段时间焦虑抑郁烦恼多重冲击下快要崩溃,英国这里也有很多让人很不爽的地方。这一部分也留到后面再细说,敬请期待。
(三)
一直以来,我对工作这件事的看法都比较消极。我认为大部分工作,包括我自己从事过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大厂的工作,都是狗屎。坦白地讲,没有我所做的“贡献”,世界并不会变得更糟,甚至可能会变得更好。我更讨厌上班(指去某个公司办公室坐着打工这种工作形式),我真的很讨厌每天通勤,讨厌早会周会日报月报,讨厌答辩通晒 KPI OKR ,讨厌有人发号施令,讨厌自己一直被人审视和评估。工作对我来说的意义就是每月末手机的那次震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贷款、签证、医保这些便利,虽然我知道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我还是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实在的意义而常常没有”上进心“。
但是一直以来,我又被所谓的”优等生“心态所束缚,“我一定要领先”,这种想法把我和名校大厂这条路径一直紧紧地绑定在了一起。事实上如果检查一下人生进展,我属于步伐比较快的人。很小就被爸妈送去上学(我想应该比绝大多数人都要早不少),15 岁上了大学,25 岁博士毕业,很快就在”大厂“谋得了一份比较稳定收入颇丰的职位。然而我一直会担心自己有没有“浪费时间”,时常会后悔过去的我应该去学习什么、锻炼什么、享受什么。我是不是应该早点出国?我是不是不该学这个专业(倒不是说我不喜欢物理,只是学了 10 年放弃是不是有点浪费)?我是不是应该早点学习 ML ?自然,像绝大多数中国学生一样,我也从来没有 gap 过。即使毕业以后,我的每一次跳槽之间最多只会休息十来天,从来没有完全无所事事过。
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更向往一份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有意义的工作,或许是自己创业,或许是自由职业,或许是别的类型。我知道,自由地做喜欢的有意义的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超级特权,我当然也知道很多人是背负着家庭、个人、社会的重担在努力工作。就对我来说怎么想和怎么做可能是两回事,我坐在格子间里的时候也在做梦面朝大海。
作为出生在内陆的人,我很喜欢大海(上图是在惠州)
在 2022 年 9 月中旬裸辞后,我第一次进入了“自由”的状态,这下什么”报“也不用写了,也没有了上级或者领导,没有了任何 ddl ,当然,也没有了收入。我们在出国之前去景德镇小住了半个月,女友报了一个捏陶做陶的 workshop ,我则是每天早睡晚起,在工作室里溜达,在面朝着树林的窗边处理一些文档工作,或是背着相机穿梭在市集、山野之中。这段时间我觉得很放松,但是除此以外也没有别的了,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段中场休息,之后还是要工作。
右边没有被拍进来的地方就是整片的绿色山峰
日历飞快地翻到了 11 月中旬,这时我们已经在伦敦找好房子住了下来。其实关于这个房子的位置我们俩有过一段争论,女友会希望住到郊区甚至剑桥这种周边小镇,这样租房成本会低一些。而我考虑到我找到工作需要通勤,所以强烈希望住在市里。从现在看过去,这是我所做的非常错误的决定,我严重低估了英国的找工作难度。
我的个人背景是不错的,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国内找工作是很轻松的,至少在 2022 年之前是如此。所以我也还是相信自己的履历可以平移过来,相信自己可以比较快地找到工作。但是实际上 2023 年上半年,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全球科技公司都在经历裁员潮,自然也影响到了新招人员的情况。而我的履历在英国实际上是被抹平了的,我毕业的院校和工作的过的中国公司对于英国 HR 来说非常陌生,或是仅有耳闻,所以我完全失去以前求职时的光环。
这次我所找的岗位是 DS/SDA 。实际上我读书时的专业是理论物理,那时基本没写过什么像样的代码,仅限用 mathematica 做推导以及用 Fortran 搞搞模拟。毕业之后,像是 SQL 、Python 、ML 这些都是自学的,所以在刚到英国的时候,我就想趁着还没开始投简历把基础夯实一点。我把Harvard stats 110 ,吴恩达的 cs229 以及 Murphy 的 PML 第一本大部分都过了一遍,还稍微刷了点 lc 上的 easy ,在 kaggle 上找了几个简单的传统机器学习项目练了练手。那段时间还是很开心的,我发现自己好喜欢学习,好喜欢做题(彻底坐实了小镇做题家的称号),如果每天学数学就能赚钱就好了。半个月我就写完了一本 MUJI 的 82 页双环笔记本,到 12 月中旬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差不多了,于是就开始投起了简历,这也宣告一段我实际上还没准备好的坎坷经历的开始。
以前真的是对很多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清楚,现在虽然也很难说自己搞清楚了,但是至少知道可以从哪个方向搞清楚。
12 月初投的十几家,除了拒信就是杳无音信。我把这归咎于马上要放假了,英国 HR 可能没有心情再来开启一个新的 case ,于是投了一段时间就收手了,等到 1 月初,我又重新开始投递。基本流程就是打开 linkedin ,然后顺着从上往下投所有数据科学有关的岗位。结果直到 1 个月后,才获得我在英国的第一个面试机会。
欧洲这边科技公司的面试形式基本都是类似的,流程或长或短,轮次或多或少,但是基本都包含以下模块:
-
简历筛选(系统的/人工的)
-
HR screen call (打电话来核实下你的身份,简单聊几句,问问你的薪酬期望以及签证的情况,顺便看看你的沟通表达能力,一般来说都可以顺利地约第一轮面试),所以在简历上记得留一个当地电话。
-
可能有的线上测试(这一块每家都不太一样,有的是那种智商测试题好几十道,有的是数理统计相关的数学题,有的是线上的 coding 测试,但是 DS/DA 对代码的考察大多数要求都不高,我觉得算法方面 lc easy 水平绝对够用了,SQL 增删改查要比较熟,概率统计 ML 相关的概念和实操要熟练掌握)
-
如果线上测试过了就会进入到第一轮面试,面试官一般就是这个岗位的 hiring manager ,有可能是 team leader 也有可能是大头兵。这一轮会考察过往的经验,以及你对于这个新职位的理解,通常也有一定的技术考察。
-
再下一轮就是take home assignment,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这个作业形式不一,有的会给你一个 dataset 让你就几个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讨论,有的是直接让你 build a model ,有的是那种综合的代码+建模+数据分析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开放性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有时候你需要做一个 ppt 来在下次面试中讲述你的整个思路并和面试官进行讨论。坦白地讲,这一轮很花时间,我有时候会在一家公司的作业上花一周最后还被挂掉,就觉得很亏。有的公司明确说他们觉得 take home assignment 是对面试者的一种剥削,所以他们不搞这种东西,听到这里的时候我很感动。然后他说但是我们有一个四小时的 data samurai ,你必须在限时内在线上完成全部题目,这样就不会耽误你额外的时间 [好坏歹话都让他说了
-
不同组织架构的公司在这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轮次,但是本质上就是不断地去见不同层级的 leader ,比如你的 leader 的 leader 或者 vp 之类的人;还要见同层级不同部门的人,比如你要去见运营团队或者产品团队的人。这后面的几轮就是考察你的综合能力,通常纯技术的面试这里已经结束了,更多是看你对各种业务、团队协作、产品思维等等一切工作相关的事务的理解。这几轮会非常考验你综合能力,包括:英语水平。想象一下,如果你被问到一个崭新的从未想过的问题,你用中文或许可以打打太极,但是使用英文加上有点紧张一时语塞就会面临一些困难。
-
有的公司在这里还会有一轮价值观面试,类似于“请举例说明你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你可以去到公司官网看看他们的 core value ,然后根据每一条结合自己的经验想一个例子就可以了,不算难,是送分题
-
最后的谈薪面,这里没什么好说的,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留意一下薪资构成、团队架构、公司福利以及是否提供工签,是否提供 relocation 的费用即可。
回到我自己的情况中来,就像刚才说的,在开始投简历之后一个多月的 2 月份我才开始接到第一个面试,还是来自猎头的推荐(后面再说猎头的事)。虽然我觉得这个岗位很适合我,但是还是毫无波澜地挂掉了,有可能是因为刚开始还不太适应高强度的英文面试。在艰难面试的这段时间我没有停止投简历,基本维持在每天 2-3 家的水平,到三四月份的时候,我在面试中的表现更加熟练,有好几家比如 V 电信公司和 J 银行都走到了最后一轮(当然最后还是没有给我 offer ),希望仿佛就在眼前。
我们常常会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用来形容我接下来遇到的一件事非常恰当。我面了 A 支付公司在英国的一个 senior 的分析岗位,聊了四五轮,相谈甚欢,最后 HR 给我打电话发了口头 offer ,我们深入探讨了包裹的价格以及各种公司福利,挂完电话后 HR 发来了 offer 的金额确认以及公司内部 offer 流程审批的启动邮件。这个 package 没有很大,但是我感到终于要和这段痛苦的找工作时光说再见了,那是一个周五,我兴奋地和家人分享了消息,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马马虎虎的一个 offer
可是到了下周一的时候,还没有收到正式的书面 offer 。毕竟是跨国公司,流程审核时间长,想想也正常;周二,没有,周三,还没有。我开始焦虑了起来,发了封邮件过去询问。HR 打来电话
”CEO 看了你的简历,觉得你非常 outstanding ,我们准备在英国为你创造一个全新的职位,比之前的岗位更加 senior ,scope 更大。我们还在处理一些内部的流程,请不要着急,相信我,结果都非常积极。“
虽然惴惴不安,但是别人这么说了,我也没有办法。到了周四,我收到了对方发来的邮件
”我们希望你再去见见我们的 data science vp ,进行一场 SQL case study 面试。我们知道现在加面试有点奇怪,但是因为这是我们为你创造的全新职位,所以请允许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你。“
我当时就觉得很诧异,首先这个流程很奇怪就不说了,钱都谈好了还能加面的吗,而且为什么会在最后一轮面 SQL ,就很没有道理。但是,作为一个弱势的求职者,我又能说什么呢。我在邮件中简单地表达了抗议,不过还是接下了面试。面试来了两个人,第一个人是一个 ds ,让我写了几个 sql ,都很轻松地秒杀了。然后就是 data vp 出场,问了一个特别开放特别大的那种业务问题,我说了一些思路,并且稍微做了一下延展,他似乎都不太满意。当下我就感觉不妙,果然,两天过后,我收到了Unfortunately的邮件,不管是“为我创建”的新岗位还是之前我面的岗位都没了。
吐了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这时候已经是 5 月 5 日了,到此时我已经找了四个多月的工作。最近这一周,因为我过于相信 A 公司这个机会,所以简历基本没怎么投,那时我一个待参加的面试都没有。一切都归零了,找工作的前景和我的信心,都归零了。
如果说我这个人有什么样的亮点的话,那可能就是过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在这次打击下我消沉了半天,把头埋在沙发里呻吟了很久。但是很快我就变得很愤怒,我非常生气地从我埋进去的沙发垫里爬了起来
“我怎么可能找不到工作?!我就不信了!!”
振作起来之后我立刻打开电脑开始疯狂申请,打开 google 直接搜索英国 Fintech list top 50 ,去他们官网一个一个翻看有没有合适的岗位,从第一家投到第五十家。5 月 5 日和 5 月 6 日这两天我每天都投了 50 家左右的简历,并且从那天开始,我告诉自己,在正式收到 offer 之前,甚至正式入职之前,一切都不算数。我还对自己的简历进行了一次完全推翻式的重写,也重新优化了面试准备的流程,确保自己充分应对每一家面试。
直到 2023 年 6 月 2 日,穿过重重困难,我终于收到了自己的第一个正式的书面offer,有工签并且 package 比我最初设想的还要更多,相比之前在国内到手也有不错的涨幅。
我找工作的统计数据
整整半年的时间,我投了472份简历(英国的投简历比国内 boss 直聘什么的点一下复杂多了,要填好多页的表,光是 diversity 都要选半天。比如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在你 14 岁的时候,你家里主要经济来源的那个人从事的什么职业?),收到了240封拒信,有28家给了面试机会,大约有4-5 家走到最后一轮,收到了1个 offer (最后我快要入职的时候自己中止了好几家的流程),剩下的那些公司就是直接无视了我。从第一轮到最后一轮的平均时间大约是两个月,我用 Notion 的模板管理了我这次应聘的全部流程,可以说是触目惊心。这半年来,每个工作日的早上,我都会在 1-2 封拒信的邮件提醒中起床,然后“干劲满满”地开启新的一天。这次经历可以说是我看似顺风顺水的路上目前遇到的比较大的挫折,自信心逐渐被撕成碎片,每天都在等待回应和收到否定回应的自我怀疑中过活,现在当然已经可以把这份经历当做宝贵经验来看待,那时候简直感觉自己要重度抑郁了,尤其是我们还顶着压力交着每月 2 万多的房租,看着我们存款的数字逐渐减少真的是非常焦虑。
为了让大家不走我的弯路,这里分享几个海外找工作 tips:
-
在最开始就要把如何写一份简历当做找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来完成,当然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随着面试的深入,觉得自己的简历有问题,一定要立刻完成修改再重新进行投递,大多数工作岗位你都只有一次的投递机会。简历写完后可以找在大厂比较资深的朋友或者直接 linkedin 找人帮忙看看,我也是经过一个朋友的朋友的指点才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写简历(如果你真的找不到人帮忙看简历,又确实想现在就找工作,可以私信我帮你看一下)。我自己采取的是 Key Responsiblities/Key Achivements/Highlight Projects 这种形式来写每一段经历的,注意:请一定在你的工作成果中加入能够显示规模和改变程度的具体数字。
-
准备一封 Cover letter ,这在国外还是蛮重要的,很多不方便写在简历中的内容都可以放在 coverletter 里,比如你的签证情况,你是否可以立刻开始工作,你有什么具体的技能(在简历中无法展开),跨团队写作的能力、领导项目的能力等等,别忘了最后加上一段对公司的称赞,表达自己的向往。对于大多数岗位,同一个 coverletter 改改关键词就可以,特别心仪的岗位,可以定制部分内容。
-
海外找工作最重要的平台自然就是 linkedin (海外版),建议每天都投一波。搜索相关岗位,按时间倒序,然后从上往下扫过去。确保在岗位放出的早期就投递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要知道在岗位公开放出之前就已经有内推和猎头参与其中了。linkedin 上那些 easy apply 的岗位基本没戏,因为投递过于简单,动辄就有几百分申请,HR 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仔细筛选,像我们这种没有 local 经验还需要 sponsorship 的几乎第一时间就会被排除。
-
3 年以上经验就可以找猎头试试了,但是英国猎头不像国内天天跟你在微信上扯淡。这边基本就是邮件和电话沟通,而且他们会动不动就 ghosting ,发邮件也不回的那种。虽然他们确实给我提供了好几家的面试机会,整体体验其实很糟糕。
-
使用 chatgpt 。使用 chatgpt 来优化 cv 、coverletter 、邮件这些已经不用说了,我想简单介绍下使用它来准备面试。如果你收到一个面试的机会,你可以先问 chatgpt 是否知道这家公司,再把岗位描述输入进去,然后就可以问它一些和这个工作有关的问题。比如:如果你要进入这家公司担任 SDE 的岗位,你在每天的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你要如何规划你的前 90 天?然后不断就 chatgpt 提出的点进一步拓展。最后从这些信息中归纳总结推演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再结合你个人的经验知识,就可以创建出一个非常有用的面试准备文档。chatgpt 在这个功能中最重要的不是它贡献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知识,而是它能够查漏补缺,几乎面面俱到,并帮助你把知识组织得更有条理,使得我们在面试中能够更有自信。
-
国外找工作人脉关系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他们叫做 networking 。这边很流行就是在 linkedin 上找一个不认识的前辈直接私信然后约 coffee chat ,或者直接问能不能内推。我也尝试过,大部分人都会回信,其中大部分国人都会愿意帮忙。你可以直接在 Linkedin 搜索你心仪的公司,然后选择 People ,会给你推荐一些可能与你有关或者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校友啊,或者在同一个公司工作过。看到合适的人选就有礼貌地,脸皮厚一点直接去接触就好了。
事实上我觉得我这次找工作的困难可能是个特殊情况,我们有个 HPI 签证的群,感觉我是在找工作这个过程上花的时间最久的。可能源于我没有留学/外企工作经历,可能是因为 2022 年下半年到 2023 年上半年是科技行业最不景气的时段(当时 FAANG 几乎都冻结招聘了,不过现在很多职位都重开了),可能是因为最开始我的简历写得不好准备得不够充分,也可能是因为我一开始并不清楚我该给面试官展示什么,我对自己的英语表达也不够自信。总之,不知道会不会有人会被我所描述的困难吓到,实际上我身边有几个朋友都是直接在国内面试就拿到英国公司的工签,有的甚至直接给了 5 年(稳拿永居了)。我觉得 SDE 的工作是相对好找很多的,待遇也很不错(虽然和美国比不了,但是平均水平我觉得不必国内差),当然能否真的找到就因人而异了。而且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地区的 WLB 是超乎想象的,早上 10 点陆陆续续到岗,下午四五点陆续有人离开,六点如果你还不走就会被同事催了,leader 自己早就走了,不是会不会加班,而是根本不能加班。然后所有公司都是 hybrid 或者 fullyremote ,所以一周去公司三天在伦敦的 tech 公司中已经是极限了。上班时是忙碌的,但是下班以后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请不要打扰。
伦敦 SDE 工资的中位数
现在像是加拿大、日本、瑞典、丹麦等发达国家都有推出专门的找工作签证,所以你甚至可以先登陆,等找到工作以后转工签,比以前只能远程投递要容易不少。结论就是,很难,但是没有那么难,像之前朋友说过的一样,对个人意愿的要求要大于对能力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找工作的全部内容了,虽然已经开始上班了,也开始有收入了,但是我仍然不确定我是否会一直把这份工作做下去。我自己可能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要什么,表面上的选择可能是职业生涯的道路选择,我是要选偏技术还是偏管理呢,方向的话我是应该更偏 tech 还是更偏金融呢,往更底层的地方深入的话就是工作对于我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工作和上班的关系/工作的投入程度与成就感/生活与工作的平衡这一切的一切还需要我去自己探索。
和同事在泰晤士河上漂流烤肉
#(结)
最后这一篇好难写,感觉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却又很难把他们组织到一起。一旦写下第一句,又感觉后面的话会喷涌出来。有很多散落在各处的想法,只是这些主观的想法如果仔细琢磨似乎又不是全都立得住脚。当然我又不是写论文,完全可以放松一点。所以最后这一篇主要是一种絮絮叨叨地闲聊,聊聊英国的优点(前几篇看很多朋友说看了我的文章觉得英国一无是处)和缺点,聊聊出国以后我的整体感受,其中可能包含大量的主观的、有偏见的、前后矛盾、甚至错误的观点,如果有些想法与你不同也请不要着急上火,我们可以一起讨论。同时我会尽可能回答大家之前几篇的评论中提到的一些问题,更准确地说是提供我的一个视角,因为有些问题或许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首先乘此机会先容许我吹一波英国的优点:
提醒:
1 、我下面提到的优点不一定是英国独有的,其它国家也可能会有,国内也可能会有,我只是主观地介绍英国让我感到“好”的地方
2 、我来英国还不到一年,我的体验可能是短期的。并且下文提到的一些事我不一定 100%亲身体验过,有些是听朋友介绍或只是自己有所了解。
3 、我知道并认可以下客观因素:英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殖民时代进行过长期、残酷的掠夺进而完成了资本的早期积累,他们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并因此攫取了大量财富。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与中国竞争,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相悖,所以他们会对中国有偏见,并且时常试图打压中国的发展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4 、中国的发展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后的巨变已经是人类史上的奇迹了,在有些方面还有差距也很正常。中国人口基数太庞大所以人均可享受的资源很少,社会竞争空前激烈。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还有地区、代际之间的巨大割裂,需要支持的庞大老年人口、享受了时代红利的中年人、在压力中困顿的年轻人都被裹挟在了一起。国外上百年的进度被我们压缩在了 20 年里,矛盾的激化是显而易见的。
5 、为了对比,我可能不得不提到国内譬如上海或者北京的情况,并不是为了拉踩,我对这两个城市,尤其是上海还是很有感情的。我只想主观地描述我的感受。
一、伦敦
伦敦是一座很棒的城市。以我自己的浅薄认知,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都市 TOP3 应该是纽约、伦敦和东京(排名不分先后)。我自己绝对是一个 city person ,至少在现在这个年纪,我还没有想过去一个好山好水寂静之地彻底躺下。我喜欢城市的喧闹,喜欢城市里的新奇活动,喜欢在城市中穿梭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喜欢便利的公共交通,喜欢夕阳下的城市天际线,也喜欢家附近的美丽公园。所以我很满意伦敦作为一座现代都市应有的各种独特属性,这些就包括
1 、公园:
伦敦大约有 3000 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它们存在于城市的各个角落。我们住过的三个地方都在 10 分钟脚程范围内有一个不错的公园(通常由大块的绿地和许多非常粗壮的树木组成)。这些公园有的历史悠久,比如海德公园( Hyde Park )、圣詹姆斯公园( St James’ Park )、摄政公园( The Regent’s Park )等在 16-17 世纪就开始作为公共设施对外开放,有的像荒野一样磅礴仿佛无边无际,我们常去的汉普斯特德荒野( Hampstead Heath )就是一个市区内的(差不多算是二环到三环的位置)超大型森林公园,占地面积 320 多公顷,走个半圈人就累了。在我们的住处很近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小的公园,中间有一块大约两倍足球场大的绿地。我们常常在傍晚(下班后)提着野餐布带着音箱和零食过去躺在草地上,什么都不做,就是看着天看着云聊天(因为一直盯着湛蓝的天空,我第一次发现自己飞蚊症挺严重的哎),或者偷偷地点评别人家的小狗哪个比较可爱。这些公园不只是单纯的绿地,也是市民公共空间。上次傍晚去 Hampstead heath ,草地上年轻人们在喝着酒打着排球,边上小朋友嬉笑着从一个栈桥上跳入湖中(公园管理方在湖中围出了一块区域供市民跳水游泳,甚至还有一块区域是专门给狗玩水的地方),傍晚的余晖照射在坐在湖边聊天的人们身上,笑声像是从很遥远的地方传过来,有一种金色的梦幻感(对象说:这些英国人知道他们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是一种特权吗)。很多公园还会有自己的主题活动,比如著名的海德公园音乐节(今年有 BLACKPINK ,票都卖飞了),Winter Wonderland (冬季限定的大型游乐园),摄政公园夏天晚上还有室外的电影放映,邱园( Kew Garden )里有几个超大的温室展出各种热带植物,最近还会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舞台剧上演。这些公园融入在城市之中,没有保安也没有门(有的有),彻底地敞开,它们就是一直在那里,那些几人都无法环抱的树木上百年来都没有变过。
2 、 文化活动:
伦敦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公立的私立的,各种主题的。其中著名的譬如和卢浮宫、大都会并称世界三大博物馆的大英博物馆,里面的藏品多到令人发指,参观的同时也会发出“连这个都抠下来带走了”的叹息,整面墙的帕特农神庙石雕,挤在一起如沙丁鱼一般的木乃伊和古埃及神像,他们既是无价的人类文明瑰宝,也是无数国家在殖民时代的巨大创伤,当然受害者也包括中国…虽然现在有些展品下面都会有标注他们的“合法”来源,但是殖民时代的“购买”依然是一件从人道和法理上讲不清楚的事。当然英国不只有大英这么一家“掠夺”博物馆,像是 National Gallery 、V&A 、Tate 都是非常值得一去的艺术圣殿。这些美术馆各有自己的主题风格,比如 National Gallery 以古典作品为主,V&A 更偏工艺美术,而 Tate Modern 收藏了大量现代艺术品。这些藏品大多都可溯,分门别类应有尽有,理论上你可以在伦敦看到全世界各种流派各种艺术家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场所还承担了文化传播与教育的重要作用。一场优秀的展览所需要的不只是优秀的展品,还需要有优秀的策展。如何设计一场艺术展览,如何安排展品的故事线,如何介绍每一个作品,这些往往比一件重要藏品更有意义。
最近大英博物馆有个非常有名的中国主题晚清特展,叫做 China's Hidden Century 。时间线大约是从慈禧垂帘听政到辛亥革命,讲述的是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之前这段动荡的历史是如何体现在朝廷、军事、艺术以及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在这段时期内,中国从旧时代逐渐走进新时代,从封建王朝的自给自足转变成被迫对世界开放与世界融合。展品中有著名的《南京条约》原件(下面的介绍里写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朝签订下该不平等条约”),还有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在《圣经》中做的亲笔笔记,可以看到他正在进行头脑风暴,想象着把这个西方传来的神秘宗教转变成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滔天巨浪。在第一个展厅中有大量的慈禧等皇家贵族的华服,头顶的广播在小声放着慈禧的日记:“我看过英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活记录,那很不错,但还是远不如我,我的一个决定就能对四万万人的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个 Hidden Century 还有另外一条主线,那就是 ‘Hidden’ 在历史背后、没有被看见过的另一群人-女性。除了慈禧以外,晚清女性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展品中有一位老年女性(和她丈夫)的写实肖像,有一位学了西医回到家乡治病的女医生的药箱(里面还有一只干青蛙),以及秋瑾的女性主义宣言。坦率地讲,我觉得这个展览是公正客观而又有趣的,我相信这些展品在国内一定也有类似的收藏。但是国内的博物馆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故宫的展陈和活动都做得比较差,不管是宫殿还是展品都乏善可陈(本不应如此!),现在大殿外的护栏也越拉越远了。其实像是“端午夜游”就是很好的尝试,希望国内的博物馆能多多在策展和活动上动动脑筋。
像公园一样,这些博物馆美术馆也有公众属性,他们要做的除了展览还有更多。他们会策划很多特别的 event ,比如博物馆周五之夜,就是你可以在晚上在这些博物馆/美术馆参加一些主题活动(都是免费的),你可以在 Tate Modern 喝酒蹦迪,可以在 National Gallery 使用家庭清洁剂冲洗胶片,或是在科学博物馆看舞狮过春节。(我在个站的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介绍我的一次体验 https://joohnsmith.com/vafridaylate1.html )人们在参观中获得了知识,享受了快乐,馆方提升了声誉,获得了收入(馆中犄角旮旯都有捐款的刷卡机,特展或者办会员是要收费的)
毫无疑问提到伦敦另外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西区剧院,伦敦西区和纽约百老汇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两个戏剧中心。在西区,同一段时期内,至少有几十部不同题材的话剧、音乐剧等在轮番上演。购票并不复杂,线上线下都可以很容易买到,当然好座位的票价还是非常昂贵的,池座的位置要一百多镑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也有类似于 rush tickets (当天早上抢当天演出的票,25 镑左右,非常前排靠边的位置)或者是 lottery (抽彩票,中奖概率低,中到的话就是 10-20 镑的山顶票)这样的优惠票,我看的所有场次都是买的优惠票哈哈。在伦敦戏剧周全剧目 6-7 折的时候我看了《重返未来》《悲惨世界》《歌剧魅影》《泽西男孩》《汉密尔顿》《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全都是经典大俗剧目。我想说的是,他们真的太好看太好看了。现场的感受是看录像无法比拟的,灯光、舞台、特效在一起钩织出一个美轮美奂光怪陆离的新世界,如果大家来到伦敦的话一定要体验一次。而且,所有音乐居然都是由舞台地板下的一支乐团在现场演奏的,我知道歌剧是这样,没想到西区的每家剧院几乎都有如此配置。说到绝妙的体验,虽然我不该剧透,但是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剧情发展到“那里”以后,全场灯光逐渐熄灭漆黑一片,好几只巨大的摄魂怪飞到了二层三层看台在观众头顶游荡,我现在想到那个场景都禁不住又打了一个寒颤,全场鸦雀无声感觉所有的热量都被吸走了(不知道剧场是不是偷偷开了冷气)。我最近还想去看《 Cabaret 》和《雷曼兄弟》,等我更多涉猎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关于伦敦西区的见闻(有机会还想去看魔力迈克哈哈哈)。除了西区,南岸的 National Theatre 常年有各种新兴戏剧上演,我还没有机会去看(有点担心没法完全看懂)。我觉得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达和他们几百年来的文艺熏陶是有很直接的关系的,每场戏都坐得满满当当,男女老少、各种族裔的人都在一起欣赏戏剧艺术。很多本地人小时候都看过各种版本的经典剧目,进而才能进一步去欣赏创作更复杂更前卫的现代戏剧。
除了戏剧,英国的电影院也值得一提,常见的商业院线当然是大同小异,票价 7-10 镑和上海差不多,大部分排片都能和北美同步。开场前的广告和预告片真的好长,按照票面上的时间迟到 20 分钟绝对不会错过电影的任何内容。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个英国最大的 IMAX ( BFI ),阿凡达 2 和奥本海默我都是在那看的,25 镑一张票倒也不比上海的 imax 贵太多。这里要感叹下 70mm 胶片 IMAX 的奥本海默,那个画面真是令人吃惊,比阿凡达 2 和 240 帧的双子杀手还要震撼。除了商业院线,我更想聊的是伦敦的“其它”电影院,比如 Prince Charles Cinema ,这是一家独立电影院,他们的宣传就是 we screen everything! 在这里,经典的、大众的、小众的电影,35mm 、70mm 胶片、数码( BD 、DVD…)各种格式应有尽有。办一个一年 15 镑的会员以后,基本上可以用 10 镑以内的价格看到大部分场次,会员还能参与到选片投票之中去。这里长期放映着 70mm 胶片太空漫游、4K 重制银翼杀手 2049 、音乐之声等等经典作品,还有很有趣的电影马拉松,比如一次性看完王家卫《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春光乍泄》《 2046 》(屁股都给你坐烂),亦或是《爱在》三部曲连放,或者连续看完 4 部 FRIDAY THE 13TH (看完人都不好了吧)。我还没去过!但是我马上就会去!另外还想提一下 Barbican Centre ,我办了他们家的会员,它本身是一个很美的建筑(虽然曾被评作伦敦最丑建筑但是我蛮喜欢的)。除了办展放电影演音乐剧(《龙猫》音乐剧就在这里)以外同时还是欧洲三大之一的伦敦交响乐团 LSO 的主场,每年乐季都会有大量的顶级水准的各类古典音乐会,会员还可以免费看他们排练。当然英国不只有古典音乐,爵士、摇滚、流行等任何流派都在这里有一席之地,每年每月每天都有各种大大小小的音乐节、Live House 演出在进行,所以喜欢音乐的人在伦敦一定不会感到失望。
伦敦大部分社区都有自己的社区图书馆,在我们住的很近的地方就有一所,既然交了那么高的 council tax ,自然要充分利用下公共资源。办了借书卡以后就可以借书借漫画借 DVD 看了,资源还是蛮丰富的,而且如果是馆里没有的书也可以在预约系统里从其它公共图书馆里调拨。二楼还有一个儿童阅览室,里面有非常多的漫画和儿童绘本,我还看到了间谍过家家这种时兴的日本漫画。最夸张的是这个普通的社区图书馆已经有 200 多年历史了,现在是一个外面很古老里面很现代的公共机构,有很多带有电源的书桌座椅,我们俩时常带着电脑去自习(在家呆久了想换个环境工作),然后中午在对面的教堂庭院里坐在不知道是谁的墓边上吃三明治。除了社区图书馆,像是之前提到的 Barbican Centre 以及中国人都知道的马克思工作过的大英图书馆都有很大块的区域供大家工作学习,他们也都是免费向所有人开放的。
还有一个没有想到的有趣场所是教堂,前段时间去圣保罗教堂看了一场管风琴音乐会,我本人是不信教的,但是在巨大的穹顶下听到管风琴直冲进心脏的声音,夕阳穿过彩窗,穿过吊灯,穿过石柱投射在雕像上缓慢地移动着,即使不相信神性的人也会感到被升华了。(中途又被管风琴远在天边的缓慢低音差点哄睡着了)
对于我来说文化活动是城市的灵魂,也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是帮助大家在繁忙工作中抽离出来的重要宝藏。在上海的时候,我们和朋友约见面大多数还是去吃什么好吃的,虽然我现在还想吃,但是能玩的真的不多,质量和数量都相形见绌,而上海已经算是国内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的城市了。
3 、体育活动
开门见山,我是阿森纳死忠球迷,从这点上来说,伦敦世界第一。我住的地方就在酋长球场附近,近到可以听到球场内的欢呼声和歌唱声(每次都会被剧透进球)。不过,我还没有去主场看过球!去年成绩太好( 93%冠军),球票很难抢,而且刚来找工作的时候过于焦虑,我的心态是无法安定下来享受比赛的。这个赛季实行抽选制,比上赛季排半天进去没票的感觉好多了。而且,我第二次就抽到了主场对曼联的票,终于要去主场看球了!!!
英国的足球文化是非常浓厚并且扎根于普通民众心中的,每次开赛前阿森纳球迷唱的歌这样说道:North london forever/whatever the weather/these streets are our own ,讲的就是这支球队是代表着本地街道本地社区代表着北伦敦,每次比赛时那些没有票的人就会聚集到球场周围的 pub 看球,氛围超好。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世界第一联赛,英超联赛固然广受欢迎,但是英国的次级别联赛甚至业余联赛都拥有大量的拥趸。我们住的公寓的围合里散放着好几个足球,感觉这里的每个小朋友都是在踢球看球中长大的。 除了英超,还有类似于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F1 银石赛道这些著名的国际赛事在伦敦(及周边)举行,比如温网你可以去搭帐篷排队就能以很便宜的价格看到中心球场的比赛,也可以当天直接 walk in 看小场地的比赛然后等 resale 。总之就是有钱有有钱的看法,平民有平民的看法。英国的 Rugby (橄榄球)和赛马也很受欢迎,不过我不甚了解,就不展开说了。
二、工作
我想大多数人出国以后也还是要工作的,有工作才有收入。上一篇文章里我已经完整讲述了我找工作的经历,那么自然也要简单介绍下工作的情况。
-
绝大多数公司试用期结束以后都是终身合同( Permanent Contract ),除非公司倒闭,被裁的可能性非常低(这次美企大裁员伦敦办公室裁员的比例也很低),不走运被裁的话会有数个月不等的 notice period 和经济补偿,总之就是主打一个稳定。
-
英国公司的 WLB 很好,Hybrid 是标配,即使去办公室的日子也有很多人提前下班,到点以后基本就没人了,公司会变得极其安静。加班是不可能的,没人会加班,会议也最好别安排在周五这种时候(周末是要从周五开始的)。一旦下班以后就没人会联系你,当然你也不要去联系别人,别人看见了也不会回你。Leader 每天都会提前离开办公室,这样大家早点下班也不会有压力。
-
最少有 25 天带薪年假,除此以外还有 4-5 周的带薪病假(一般来说 2-3 天都不需要提供病假证明),当然还有一年左右的产假(带薪半薪和无薪的组合)、领养假、育儿假等等。加上每年 9 天的公共假期,每一个英国公司的普通雇员都有至少 34 天每年的带薪假期,只要拿出 5 天凑上两头的周末就可以来一次洲际旅行。重要的是,请假是一件简单的普遍的快乐的事情,中午吃饭大家都在互相询问之前去哪里度假了,下一个休假计划是什么时候,哪里适合爬山冲浪浮潜帆船躺着等等。大部分英国人 8 月份和圣诞新年都会请一到两周的长假(我准备和他们错峰出行,圣诞节我要“坚守”岗位,这样就没人找我了哈哈哈)。最近我就有一个同事休了三周假,她要先去新加坡参加朋友婚礼,再回香港看望家里老人,然后去阿拉斯加和丈夫的家人一起度假。隔壁组还有一个同事请了 2 个月的假出去旅行(有一部分无薪的假期),她在群里向大家告别说她不会看工作信息但是如果真的有非常非常紧急的事情可以给她打电话。我面试的有的公司已经彻底实行每周 4 天上班制了,然后大多数大厂每年都有 1-2 个月允许你去世界上任何地方远程办公,我就在考虑今年的 work from anywhere 是去欧洲还是日本呆一个月。
-
普遍的收入的话不算很高,只有金融和 tech 是高薪,公交车司机和大学老师以及设计师的工资是差不多的,基本都是 2 万-3 万镑一年。当然即使是高薪也和美国比不了,相同的职位可能只有美国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每月扣的税倒是不少,再扣 NI (社保)和 pension ,总之是个典型高税收的地方。我算了下我一年到手的金额大概是 2/3 的税前金额。
-
工作本身还是比较忙的,尤其是像我们这种还有身份焦虑的人,工作时间是有压力的。但是完全没有了 pua 和加班以后,整体的感受还不错。
-
在第二篇中我提到了伦敦房屋中介的工作方式,我当时说到“没有说人家不好的意思”,有些朋友说我太卑微了。我想解释的是,因为在我自己的不方便之上,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同样作为劳动者的欣慰。因为我也要打工啊,我是不是也可以拥有这样放松的工作状态?欧洲为什么不卷在我看来是很多因素在一起的混合作用,除了客观的宏观经济因素以外还有很多社会氛围的影响。在一些人看来,只有把生活和工作彻底分开,人们才能得到充分休息,进而才能投身再生产。很多狗屁工作并不能让人们获得太多意义感,那人生重心自然应该要转移到生活上来。一个职员能否升职加薪与其说取决于他/她的个人努力,不如说更多取决于公司的发展状态和规划。当然了,如果你从事的是你热爱的行业,你喜欢你的工作,那么在由法定最低收入兜底之后,是否多赚 1-2 万镑也无法决定你的激情和快乐不是吗。
三、住房、医疗、养老等
伦敦租房超贵,在第二篇里也说过了。伦敦以外房租还好,居住品质还算不错。整体的体验的话同样水平的房子伦敦的房租大约是上海的 1.5 倍左右。如果大家来伦敦的长住的话,比较推荐租公寓也就是 Flat 而不是 House ,公寓大多都有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有很多道门禁,装修比较新,设施比较现代化。House 虽然通常更便宜还带花园,但是大多数都比较旧,有的木地板之间的缝大到可以看到底下的污垢,水管线路老化也比较严重。我们现在租的就是一个现代公寓,管理员会把快递送上门,水电哪里出问题的话给房东发个短信当天也会有人来修,整个公寓有个一个独立的院子,感觉非常安全。
买房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伦敦的房价不便宜,但是相比北上深性价比高很多。一个朋友说,中国人在伦敦买房很容易上头,尤其是 canary wharf 那种高层公寓,一看那个 view 再一看这个价格,这种房子在上海这辈子都买不起但是在伦敦却可以轻松上车,脑袋一热可能就买了。但是买房大家更推荐买 house ,这里面涉及到 service charge 、转手的难易度、还有 freehold/leasehold 产权等等问题。英国政府有一些帮助买房的项目,比如说非常有名现在暂停下线了的 help to buy ,就是政府无息借钱给你当首付,你只需要付 5%的房款,然后 5 年后把政府借你的这笔首付还上就行了(也可以继续以月供的形式还款)。当然现在英国为了控制通胀加息加得厉害,所以房贷利率很高,想买房也得再等等。
医疗其实我不太了解,英国是一个全民免费医疗的国家,去 NHS 看病治病都几乎不花钱,就收几块钱处方费。好处就是,生老病死国家全兜底,坏处就是效率极其低下,医护人员待遇糟糕。NHS 就是有点只救命不看病的意思(一个夸张的说法),在英国看病要先去本地注册的 GP 那边预约,然后分级诊疗制度视情况不断把你往上送。救护车倒是来的很快,但是挂号预约问诊都是以月为单位,除非你真的很严重。公司会给全家人(同一个屋檐下的配偶和子女)买额外的私人医疗,我自己还没有看病的经历,所以这一块就不展开了,等有经验了再来分享(希望没有)。
其实我最近才开始关注英国的养老问题,可能是因为发了第一个月工资被扣了很多 pension 难受到了。英国的养老体系还蛮复杂的,由好几部分组成。首先就是所有人(在英国交社保十年以上,不交当然也有别的钱可以领)都可以领的 state pension ,这个金额是每年随着通胀等各种因素在上涨的,今年的这个数字是(满额)每人 203 镑( 1800 元)每周,也就是 812 镑( 7200 元)每月,这个是封顶金额,实际金额与你交的年限有关系。除了这个全民共有的,大多数公司都会给雇员买 workplace pension ,就理解成补充养老金把,最低是月薪的 3%,公司有 contribution match 的方案,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再多交一些(免税),然后公司匹配一样的金额,比如我现在公司最多匹配我 7%的月薪,加上我自己交的部分就是 14%的月薪,这部分的金额每个人每个公司都不一样,有的公司会匹配到 13%(+13%=26%),那每个月就是非常多的一笔钱了。这部分 workplace pension 是存在你的个人账户上的,你换工作以后也可以把它转移到一个你自己管理的养老金平台,这笔钱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案(买理财买基金),等到你 55 岁或者 60 岁的时候可以一次性或者逐月把这个钱提取出来,当然领钱的时候也是要交税的。我交 pension 的公司告诉我等到我 60 多岁的时候这笔钱至少有 40 多万镑(就当它给我画饼了)。除了这两个必交必领的钱以外还有一个 lifetime ISA ( LISA),也算是一种养老投资,你每在 LISA 中存入 4 镑,政府就会补贴你 1 镑,最多补贴 1000 镑。所以最多就是每年 4000+1000=5000 镑( 45000 元),这个钱在你的账户上也可以选择不同风险的投资,甚至可以炒美股,在购首套房或者在你病危或者在你 55 岁的时候才可以提取出来。
四、其它一些优点
与世界接轨的金融系统,使用可以自由流通兑换转移的货币,Visa 、Mastercard 、Amex 、Paypal 都很方便,不管是线上线下都不会遇到刷不了的问题。有的银行还可以随机生成一次性虚拟借记卡,这样即使在小网站购物也不用担心安全。Apple Pay/Google Pay 通刷线下一切场景,我们来英国快一年,一次现金都没用过,坐地铁、超市购物、吃饭、连景点的冰淇淋车都是用闪付 contactless ,这实际上是一种比扫二维码还要简单快捷的支付方式,甚至都不用解锁手机。
不用设置就无限制的网络环境,不会再收到任何营销短信(英国应该是有相关的法律限制),不需要再进行实名认证(非配送类的平台手机号都不需要提供),当然,可能会收到“中国大使馆”的诈骗电话。
英国几乎没有蚊子和蟑螂,或者说我没见过。夏天的夜晚,当我们站在公园的灌木丛边上等公交车时,或者当我们在小河边散步时,都没有被蚊子咬过也没有见到或者听到蚊子。我们现在住在一楼,平时窗户就一直开着,也没有纱窗,不再被蚊子骚扰对于我这样的万年蚊子受害者来说实在是福音。
夏天阳光充足,白天很长,直到晚上 10 点才会彻底天黑。每天的时间都像花不完一样,下班以后觉得还有一整个下午,如果早上就出门了感觉有 24 小时可以利用。而且到了夏天所有人都像是从冬眠中醒过来似的全部待在外面,整个城市都变得很有生机。
包容性:在伦敦街头能看到很多坐着轮椅单独出行的人们,从地铁到火车,从写字楼到公交车站,无障碍设施和通道无处不在。我们去音乐节的时候,现场除了无处不在的无障碍措施,入口还发放降噪耳罩,提供给想体验音乐节,但是由于生理原因无法承受可能的极高分贝音量,比如婴幼儿(父母如果要享受音乐节,他们可能必须把孩子也带在身边)、或是一些老年人。在舞台两边的大屏幕上,有手语老师在实时翻译歌词和对白,对所有人的支持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也有各种肤色各种种族各种打扮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没有不正常的样貌,也没有不正常的人生路径。三四十岁甚至头发花白依然在校园里全日制读书的大有人在,是否结婚、有没有孩子、离婚几次、任何类型的亲密关系都是被广为接受的。
稳定快速的永居路径。
五、明显的缺点:
第二篇里详细描述过的物价高房租贵这里就不再赘述,讲几点别的
高税收:个人所得税这块很简单,和国内一样的累进税率,总共就四档,见下表。对于中产家庭来说,英国的个税税点显著高于国内,按比例来算的话到手占比变少了。
隐形歧视:虽然在伦敦作为少数族裔不会感觉到自己很突出。但是有时候能一些微妙的感觉,比如有的服务生对待白人顾客和我们的态度似乎不太一致,或者日常和一些白男相处会觉得他们中的某些人有点粗鲁,这种人我也不会给好脸色就是了。目前还没有遇到明晃晃的种族歧视,但是 xhs 上有些案例,我应该时刻保持警醒。
食物:英国本地着实没什么好吃的,炸鱼薯条偶尔吃吃还行,吃多了真的腻得慌。伦敦有世界美食,价格贵得要死。而且说实话这里的中餐馆水平也令人怀疑,我觉得吃三家有一家好吃就不错了。所以说出国的必备技能其实是做饭,不做饭肯定会被饿死的,每个留学生在学术上不一定学有所成,但是在厨艺上一定会有所精进,上次还在 XHS 看到有人自制凉皮,这也太狠了。我也时常想到国内的吃的而长吁短叹,这应该是出国后让我最难受的部分了,希望今年能有机会回国大快朵颐。超市内卖的食材也比国内少,中超又贵得要死完全是割韭菜。
治安:在租下现在的住处之后,我们才想到查询一下所住街道的犯罪指数,然后发现我们这个邮编的犯罪率高于 98%的伦敦其它地区,当时都吓傻了。虽然这一年住下来,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危险只有没发生过和发生过两种情况,小红书上也常看到有人被飞车党抢手机或者是哪里又发生了什么恶性案件,只能说自己小心为好。
显然英国的大多数东西都和效率挂不上边,除了 Amazon 自营以外的网购快的都基本上都要等个三四天,普通快递等个一两周更是常有的事,要知道英国也就和中国一个省差不多大。政府或者银行相关的事务大多还是通过纸质信件送达,肯定没办法像国内那么方便快捷。我记得在上海的时候,盒马甚至可以半小时内送达,这边线上买菜配送时间基本都约到 2-3 天以后了。除了银行 uber 以外就没有几个 app ,所有的服务都是基于网站发生的。周末不管是人工客服或者是热门饭店甚至是超市都有可能会关门放假的,对于急躁如我的人来说,不改变心态真的很难。经常就是出门一搜附近吃饭的地方,发现这个那个都关门了下班了。
卫生状况:很多地方都很脏,路上踩到人屎/狗屎完全是有可能的(真的踩到过),垃圾也满地飞。central/piccadilly 这种上百年的地铁线路破破烂烂脏不兮兮,铁轨上经常看到 Jerry 在乱窜,每次坐完这种地铁回家鼻子里都是黑灰。感觉伦敦的卫生状况是和街区有关,富人区干净如洗,停满宾利保时捷;转个弯就是年久失修的穷街区,所有车的方向盘上都上了锁。
手机信号很差,市里很多室内都没有网络,绝大多数地铁车厢内都是无服务的状态,强制戒断了算是。
人际交往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目前还没有特别要好的本地朋友,我也并不执着于此。日常工作语言方面的压力不大,反倒是 small talk 想要信达雅还是蛮难的,毕竟不是 native speaker ,文化背景也不同,所以学习英语依然是一条很长的道路。开口说话的自信也很重要,有的时候我会觉得我也有故事要讲,但是快速打腹稿的时候突然发现有的部分不知道怎么用英语完美表达,就把到嘴边的话咽回去了。使用母语的时候我是 E ,使用英语的时候我可能就是 I 了。
此外,英国的 pub 文化我也不喜欢,就什么都不吃干喝酒我觉得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但是这却是英国社交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天下班后,白领们都会站在草坪/街道拿着个酒杯站着聊个把小时。我既不觉得酒好喝,也不觉得每天有那么多可聊的。上次去看铃芽之旅距离开场还有一小时,朋友就提出去 pub 喝一杯,直接导致我看电影时睡着了三次。
漫长的冬天:从 11 月到第二年的 3 月,英国都会进入极糟糕的冬季。下午三四点的时候就天黑了,日常下班的时候感觉已是深夜。冬天不会很冷,但是会一直淅淅沥沥地下雨,记忆中的感觉是每天早上都在下雨。本地人都不打伞,最多把兜帽带上,我不管,我肯定会打伞的,看到他们浑身都淋湿透了依然坚持我只想说活该。我觉得在英国过冬是要提前做好准备的,这样才能更加积极地面对这个萧索的季节。比如,夏天一定要玩好玩够玩透,珍惜美好时光。再如,培养一些在家就可以进行的学习、兴趣爱好。再如,有一些朋友,大家可以偶尔聚聚吃吃饭喝喝酒逛逛展看看剧。总之,英国的冬天很糟糕很难熬,要有心理准备。
英国的自然风光有限,南边有白崖、cornwall ,中部有峰区、湖区,北边有高地、天堂岛,然后就没了,这些地方都不错,但是大山大河基本上没有,旅游自然资源是没有国内丰富的。本质上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岛国,脱欧、女王去世、苏格兰一直闹独立等等这些事也都是负面因素,在地缘政治愈发复杂的现代,英国甚至整个欧洲都是宏观上式微的。
总结
回望我们的决定,毫无疑问,政治环境是影响我们做出决定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让自己的“屁股”更鲜明一点,我又去做了一下政治光谱测试(你也可以试试 https://cnvalues.github.io/ ),我的政治倾向属于社会自由主义,按照 wiki 的定义这是一种偏向社会公平及经济干预的自由主义 。当然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的政治立场是在不断摇摆的。如果现在翻看我在校内网(已经死去的人人网的前身)的发帖记录,会发现 08 年的我和 15 年的我和现在的我,观点立场变化很大甚至截然相反。我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我每天在不同地方看到的新闻、我在不同地方所学习到的社会政治历史知识都在不断地改变我塑造我。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到伦敦,我其实也在用不断用自己的脚投票选择更能容纳我的政治观的地方。
除了政治因素以外,每个人做选择的原因可能是很不一样的,这部分就像是在一线城市和回老家之间做选择一样,选择不同的工作状态?选择不同的房价区间?选择更繁华的都市还是更安静的小镇?即使选择出国工作生活,也没有任何一个目的地是完美的。有让人喜欢的点也有让人讨厌的点,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所有的目的地的优点中选择自己最看重的,在缺点中选择自己可以忍受的,拒绝最不可忍受的。 不管是香港、新加坡、日本、欧洲、北美,我们或许都可以从理性上分析他们是否是适合我们的,也可以从感性上去体会是否喜欢这个城市以及这个国家的文化,但是归根结底在做决定之前你可能都要去试一试。很多人都说为什么不去美国,为什么要选择欧洲,选择英国。在身份问题和文化爱好的差异以外,个人认为欧洲在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的探索上是走得更早、探索得更远的。比如欧洲各国基本都在全民医疗、枪支管控、气候议题等上达成了共识,再如欧洲整个社会对于工作的看法相比中美是不太一样的。这种中、美以外的另一种范式其实很值得好好体验。
其实我一直有避免用“润”这个词,可能是我觉得这个字并不能完全表达出国这件事情的全部内容,反倒把一件严肃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娱乐化了。首先我们在国内的时候已经是一定程度的“特权阶级”了,享受着低收入者的辛苦劳动所带来的物美价廉与便利,上海那三个月我们的收入也没有缺失一分一毫,受到不公待遇的时候我们的声音也可以被人们听到;再次,这一年多来,当初那种愤怒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是逐渐被消解了。没错,当我出发的时候,我是有一种紧迫的逃离心态的,当时选择了 HPI 也是因为我们可以立刻出发。但当我在国外“长期”生活的时候,我并不能一直以“被迫离开”这件事作为我人生的支柱。那么能让我留在国外的原因自然只能是生活的其它方面,可能就是前面说到的每一点。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出国并不是一条不归路,如果你真的觉得不合适,这无非就是一场旅行。随时,你都可以选择再回国。
但不管怎样,我的身份现在就是一个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相对于亚瑟王我还是更了解关云长。我依然会使用中文社交媒体,我依然关注国内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阅读中文的作品,写下中文的字句,这种文化的羁绊不会随着居住地的移动而发生改变。当然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我,不处在当时当地,感受总是要打折扣的。比如现在的我面对国内发生的一些社会事件,愤怒的能量值明显降低了。很难去说这件事是好是坏的,好的方面自然就是这些事不会再让我那么痛苦,坏的方面则是我可能会悬浮在一个两头都不搭的尴尬空间里。
我记得在我长大的过程中,因特网、智能手机、高铁不断地出现,世界的距离仿佛近了很多,“地球村”的概念也一直被提及,小时候常幻想自己是一个满世界到处飞的一个白领(好俗的想象)。前段时间微博上很多人在转《北京欢迎你》的 MV ,第一句是“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08 年那时确实也接近了开放的最高峰。那之后,这个刚刚打开的大门又在慢慢地关闭了起来。其实这不只是在中国,放眼全球,随着经济的衰退以及疫情的肆虐,各国都变得更加排外,保守势力甚至极右势力重回政治舞台的中心,成为一个想象中的国际公民其实更困难了。这个世界毫无疑问是变得更加封闭了,但是我仍然想四处去看看,向更了解这个世界,进而更了解自己。所以,这也是我必须要为自己的做的事情,不管是否有困难,不管父母是否反对,我都想要这么做。我不是为了赚钱买房、结婚生小孩、二巡退休或是其它任何确定的人生轨迹而活着的,我只会为了此刻我自己的快乐而活,为了我现在想要自己的未来成为什么样而活。至于我的伴侣,我们能在一起当然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是契合的呀,这样我们才能共进退,不然岂不是要天天吵架。
之前的三篇文章收获了很多的称赞和祝福,我真的受宠若惊。得到认可当然是很高兴的,但其实我根本不是什么“大佬”,现在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当别人叫我‘大佬’时,我头皮都会一阵发麻)。我真心觉得在我目前为止的人生阶段中,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在学校,在公司,我都不是最强的那几个,但是我又恰好处在一个可以继续点击 continue 进入到下一关的百分位上。不管是名校还是大厂,我觉得都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世界的本质其实还是草台班子。我能够出国,能够找到工作,决定性因素显然也不是我的背景怎么样,因为同样出国并找到工作的还大有人在,我觉得关键是在我能坚持下来,尤其是在产生退却念头的时候。所以,如果这是你真的想要的,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向那个目标前进,那你肯定也可以。
这个系列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我们在英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以后有机会我会再在这里或那里续写这个故事。我能把这四篇都写完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也是因为大家的建议我才想到去做一个自己的个人博客,或许未来可以搞一个 Newsletter 。总之,感谢所有人,祝大家开心快乐健康幸福。
哎 怎么说呢 有想过 但...
我基本上看了75%的内容,佩服作者的执行力
看完帖子的时候,我还在写着公司的代码,真羡慕你啊,不过我觉得我将来应该也会做到我所羡慕的一切。我不想着出国,只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让自己混乱潦草的生活最终归于平静,因为我还有父母离不开我。最后,借一下帖子,祝愿有能力逃离的人,都能如你一样,回首来时路侃侃而谈,也可以像我一样,兢兢业业也好,默默耕耘也罢,无愧于心,无雨无风。